日常:问答

问:罗万象
答:日常(y:羊库库;z:赵子毅)

问:你们俩是怎么认识的?又是怎么决定要搞这个组合的?从碾核到现在的日常,这个变化有点大,是说你们不在乎风格只在乎是一起搞乐队吗?
答:
y:我们在UFO每周三的公开排练日认识的。
最早想的是做像Sete Star Sept那种鼓加贝斯加噪音的凶猛高能量自由即兴,但一直没有找到鼓手,而且碾核的人声需要训练,感觉我们都不太合适。所以这个计划一直没能实现,然后就变成现在的“日常”了。主要是演奏日常生活中的原声噪音。
z:看过好多好多次羊库库的早期表演,都是在UFO,一开始就是那种沉闷和累。一个在噪音中的巨大人影,因为灯光和音响条件的关系,经常看不清人的细节也听不清声音,感觉很悲伤。印象中是一个很凶的人但其实不是。最初和他的接触是有一次我有一个表演的想法和别人一起做,总之就是关于噪音和嚎叫,拜托了当时的朋友介绍加了微信,后来那个现场也是在UFO表演的。认识以后就变熟了,我们玩得很投缘,后来慢慢就有了想成立一个固定组合的想法。最开始想象的音乐是一种瞬时的,爆炸的,噪音和人声的二人组(听起来像是今天的rhythimcshit和曾经的潜鼠51),但是不知道为啥开始排练之后总是糊里糊涂的出现一个鼓手,排了几次后来发现真不行啊。想着干脆算了吧不玩傻噪音了,还是回归日常好了。于是我们两个就变成了“日常”,结果其实日常也挺爽的。
虽然风格跨度很大,但我想只要面对音乐的姿态是一样的就没问题。

问:日常这个名字是来自同名动画吗?还是就是中文里的“日常生活”这个日常?
答:
y:日常不是同名动画,日常是赵子毅起的。
都觉得很合适,就是日常生活里的日常。
z:就是日常吧。

问:第一次表演是在哪里?到现在,有多少次表演了呢?是不是几乎每次都有不同的作品?最近的一次表演是在哪里?观众反应如何?
答:
y:第一次表演是在老五金演了一个包快递,准备了两个泡沫盒和两卷胶带,一个包一个拆。现在五金已经换地方了。到现在大概有6次表演吧,每次演的都不一样,最近一次是在凹凸空间表演抽餐巾纸。观众好像没多少反应。
z:在朗家胡同时期的五金,时间是23年初,算来算去我们表演了大概不超过10次?但总感觉在这个组合上还是挺花心思的,可能是因为我们经常在一块玩吧。最近一次公开的表演是在凹凸空间表演抽纸,演完挺恍惚的,忘记观众是什么反应了。

问:日常有可能进行没有限定的,纯为了好听或者说“音乐性”而存在的表演吗?
答:
y:日常的表演都可能会在我们生活中会出现的一些声音景象。不太“好听”吧。也没任何音乐性。
z:想让音乐性消失。

问:有一次你们做了磨菜刀的表演,前半截看起来只是单纯的磨菜刀,后半截开始了不同的速度、力度的变化,也带入了情绪,这部分是事先考虑到的吗?或者说,在一个限定的规则下面,追求“演奏”的丰富,以及带入个人的情绪,这样会不会和规则产生冲突?还是说并没有什么规则,只要是一个限定的题目就可以?
答:
y:表演前会有一些不太明确的动机,但会有一个主题。演的时候会有一些情绪上的变化,或者说会有一些念头,我觉得和规则不冲突,那天赵子毅磨菜刀磨着磨着最后磨出一只“小猫”。
z:虽然我不太喜欢那个表演,但我想“日常”应该是没有规则的,自然的呈现就是好的。

问:用电蚊拍电蚊子那次表演,事先有做过练习吧?那天好像是蚊子都不怎么动了吧,如果蚊子马上都飞远了,不见了,或者全部死掉了,你们还会继续表演吗?另外,有没有对蚊子感到抱歉?
答:
y:有过一些用电蚊拍拍蚊子的经验,也做过一些实验,最大的问题是不能随时找到蚊子,表演那天在淘宝买了活蚊子,但是那些蚊子经过长途跋涉大部分已经奄奄一息了,几乎没有力气配合表演,但还是演完了。(对不起,这么累还让你们表演,抱歉)
z:我用别的小虫来练习过一些。事到临头了才发现蚊子居然这么难找……最后实在没办法就网购来了一箱做实验用的活体蚊子来拍,结果表演时一拆开发现全不动了,看上去像是都死掉了,后来发现原来是装死……在场馆里疯狂咬了大家好几天。虽然没拍到蚊子,但当时我们还是演了差不多二十几分钟。对蚊子感到抱歉……不应该以杀你取乐的,虽然你咬我也很不舒服。对不起。(说着就被咬了好几个)

问:有没有考虑过,这样的表演是和行为表演艺术非常接近的?有什么喜欢的行为表演艺术家和作品吗?
答:
y:有一些接近行为表演,但不完全是,我们还是想更接近声音一些。没有特别去了解。
z:也许是接近的,但那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希望自己的声音就算没有画面听起来也很棒。
想到了Jin Sangtae和Choi Joonyong来的那两天孙一舟在Fruity表演的作品。用身体模仿节拍。虽说我很难把它当作是一件“行为艺术”作品来看待,但一想到喜欢的和行动有关的表演也就是这个了。很简单,很巧妙,很感人。

问:在音乐和噪音的场景里,你们有哪些做类似表演的同行朋友,或者还不认识但是通过网络了解到的同行和前辈?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作品?在自己开始之前,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影响?
答:
y:Junky,背着一块铁片在美术馆敲在山上敲,在很多地方都敲过吧。
z:阿珍和宣霓的二人组合“广州Bitch”,大概可以理解为一个DJ组合,有一个可以在网上搜到的现场,表演的开始一直Loop着一句话“政治正确是错的”,两人裹着悍匪一样的行头在跳动,后来她们开始唱歌。虽然这无疑不都是一种表达,但我感到的是一种沉默时就已在且一直会在的你立即就会感到的表达。

问:你们会怎么看自己的表演?什么样算好的,什么样算不好的,或者说什么样会高兴,什么样会不高兴?
答:
y:印象比较深刻的或者说演完挺高兴的是第一次演的包快递和有一次扔被子。还有一次唱歌唱的很开心。
z:演完开心就是演的好的。一般要是中途觉得很好玩或者很顺利就会觉得开心。

问:理想的表演条件是什么样的?比如说什么样的空间,什么样的场地,什么样的活动,还有组织者、观众这些因素?
答:
y:没有考虑这么多,没有特别在乎这些外在环境,只要有演出如果时间上能安排过来的话都会去演。
z:没什么吧,一般情况下我们可能想要一张桌子或者两把椅子,如果有2支麦克风的话就再好不过了。

问:你们平时会聊音乐、艺术这样的话题吗?会在事后聊自己的表演吗?你们两个中,谁比较能聊呢?
答:
y:我们会聊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会互相推荐,不聊艺术。演完会聊一些表演中我们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有一回我们在五金表演翻唱“神圣放逐”的歌,那首歌是日语的,问题是我们两都不会日语,然后就用翻译软件直译歌词后唱了一遍,还挺开心的。我们好像都不太善于聊天。
z:聊一些好吃好玩的,效果器,还有一些我们爱听的音乐。感觉我们俩都不太能聊,印象中可能羊库库说得多一点点。

问:你们对自己的表演的官方描述是“沉闷、累”,这是因为平时有很多沉闷和累的经验,还是说你们比较擅长沉闷和累?或者说你们发现大多数的音乐和艺术都是想让人愉快的,大多数噪音是想要让人爽的,你们对这些都有不同意见,想要反着搞?或者说,其实在沉闷和累之中,你们获得了快乐?
答:
y:沉闷,累是生活常态,每天醒来就很沉闷很累。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闷,累。
z:两个人都挺闷的,我还经常累。在拿自己当消遣吧。

问:如果说沉闷就是沉闷,没有意义就是没有意义,这样的现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周围有一种欢迎沉闷的气氛吗?你们经历过的最沉闷的事情是什么?
答:
y:不欢迎沉闷啊。
上班。
z:从记事起感觉自己不乖乖吃饭的时候就开始了,还有就是被同院的小朋友孤立,然后上学。都是这样。我的周围让我变得沉闷。
上学。

问:上次刘成瑞写到你们的表演,他说现场做了专业的录音,但拍摄就很随便,这说明重点仍然是在声音上。你们觉得呢?下次要不要找人专业地拍摄(可能要面临保管越来越多的很大的视频文件、学习用视频软件,等等)?
答:
y:同意,如果专业人士不要钱的话。
z:是的,我更喜欢用听的。随心情~

问:话说回来,现场的记录是一回事,现场是一回事,变成录像或者录音的新的作品又是一回事,你们有没有感受到一种需要,或者有没有想过如何进入新的形式?
答:
y:确实这几种情况都不是一回事,表演和记录不是一件事,记录的表演和声音,和记录的声音又是一回事,如果可能的话还是希望来现场看我们表演,希望看完不沉闷不累了。
z:还是现场最直观轻松,录音比较冷,影像稍微有点点作。

问:具体来说,出版后的录音会脱离表演者的身体,不再有现场,这样会削弱作品的力量吗?
答:
y:会,有时候表演离不开身体的,比如拆设备的表演如果没有视频光听声音就可能不会联想到,可能会想,原来是这样的啊。
z:会,但也会带来在现场无法感受到的效果。一种确定感。

问:你们出道的时候,实体唱片已经衰落了,而且网络上到处都是音乐,说唾手可得也不过分,出版这盒磁带,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和在线发表相比,它会让你们的作品更被人珍惜吗?
答:
y:希望还是以实体出版物出版,这是我们第一次出版,会很珍惜。
z:一个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握在手里的时候会感觉很踏实,我们的存在变得更确定了一点。

问:你们最想得到的磁带是谁的、什么(不管有没有出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