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博:读书笔记:关于杉本拓的曲谱自述



春节期间用六天的时间读完了一本书,是杉本拓的《楽譜と解説》,2018年由“仙人掌书房(サボテン書房)”出版。
一月去东京,在Ftarri买了这本书。买书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很奇怪,因为这是一本日文书啊,而我根本不懂日语。不过我并没有在意这件事。在日本的几天里我时常使用翻译app拍照识别各种文字,使用体验还不错,不耽误事。感觉用来读书也会不错。
不过真等到看书的时候也发现,以这样的方式阅读其实非常不方便去回翻上一页,所以基本就是没有退路的阅读了。翻译软件的质量也不敢恭维,很多细节只能靠脑补(比如将中文转换为英文,然后选择更恰当的翻译方式)。以及,如果缺乏一些相关基础知识的储备,这本书怕是不太好懂。
不过我想我的知识储备应该还可以。于是就想来讲讲这本书,因为真是很愉悦的阅读体验。
相信读到这篇文字的人应该也都会知道杉本拓吧。不过还是想简单介绍一下他,如你有兴趣不妨也可以搜索到更多的内容。

杉本拓(Taku Sugimoto),吉他手,即兴乐手,作曲家。1965年12月20日出生于东京。音乐是自学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在东京的地下摇滚场景活动,主要是以吉他手的身份。此后他开始关注即兴演奏,并多次与国内外即兴乐手合作。2000年以后以作曲为主要活动。作为作曲家,杉本拓关注的领域很广泛,包括微分音、单声部旋律、打击乐与身边物件(噪音)、声音、歌曲等。有些作品在演奏上不一定需要专业技巧,但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参与工作坊。(译自这本书的作者介绍。)
不知道大多数中国的乐迷对杉本拓的认知是怎样。不过从豆瓣的收藏数据来看,听过人数最多的似乎是他的独奏专辑《Opposite(1998)》和三重奏专辑《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2000)》。这两张专辑都是很好听,也很容易听,不过也根本没有出现在这本书里。
杉本拓成名于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的东京新即兴/声响派的音乐场景,这是一种小音量的,很安静的即兴音乐方式。然而杉本拓也是最早从这个场景里离开的人。他的离开方式是:作曲。2002年以后作曲在他的音乐中占据了更大的比重,这本书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这本书的内容就如标题一般清晰:杉本拓选择了他的一些作曲作品进行介绍,并附有大量的作曲曲谱,以及一部分创作过程的草稿。时间跨度是2002年至2016年。共计41个小篇章,有的篇章里涉及两个以上的曲目。可能涉及到的作品数量大概是50-60左右。
展现在纸面上的曲谱其实都不长,有时是一页纸,有时是半页,有时可能是很多页,因为是有很多的乐手来表演,每人一张乐谱。如果只是讲解一下每张乐谱都是怎样的实施方案,那这本书的容量将减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吧。无非就是——隔一定的秒数,演奏某个具体的音(或某个随便的/不随便的声音);或是吉他的某根弦的某个泛音(但吉他会有特殊的定音方式);也可能更简单一些,打开吉他音箱,不触摸琴弦,切换几次吉他拾音器,听音箱里的拾音器底噪。
从音乐的角度来说,上述这些过程好像都挺简单也挺无聊的,不过这个话题暂且打住。为什么会有这么“无聊”的作品呢?事实上杉本拓用了很多的文字篇章来写,每一个作品背后的故事——作品是基于怎样的契机而产生,这些契机所涉及了怎样的私人兴趣,一些数学/音乐方面的常识,基于创作时候的实际条件而选择的解决方案,当时演出时的故事,他自己的一些生活状态……如此一来这简直又变成了一片琐碎、驳杂又日常的宇宙,姑且称之为“杉本拓宇宙”吧。而他对音乐的一些思考以及一些关于创作的方法论也都贯穿在这个“杉本拓宇宙”里面。
其中有好多篇,尽管最终的作曲很简单,但前期的创作过程却是非常的复杂。书中收录了很多的创作手稿。有一个曲目他的创作时间是一年。尽管“实验音乐作曲”好像是一个很严肃很枯燥的事情,然而杉本拓讲故事的方式也像是讲相声(难道日本的音乐人都是落语爱好者吗?),兜兜转转讲了很多好像跑题的东西,最后又回到了主题,看书时常常笑出声来。不过这也不会让人意外吧,他的文字风格我早就从一些CD内页和访谈文章了解过了,不是吗?
然后就要来回到“无聊”这个话题,这里也就要引出杉本拓的音乐美学。在音乐与艺术中,创作者总是希望去找到自己的“个性”,然而在“个性”之后呢?对于2002年左右的杉本拓来说,他希望探索的是那些最简单的,最不需要技巧的,抹去乐手个性的音乐。对于他的即兴音乐背景来说,他希望在作曲中演奏的就是一种“反即兴音乐美学”的音乐。对于即兴音乐美学来说,“自己的个性”基本就等于是“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绝活”吧,而这些都是杉本拓努力在作曲中保持距离的。
杉本拓直言,演奏他的音乐往往不需要很高的音乐技巧,很多作品甚至不需要会乐器。然而要演奏这些音乐并不容易,需要表演者具有高度的注意力。有时真的让人崩溃。
出现在这本书里的应该都算是他自认为很有代表性的曲目吧。不是说这些作品有多么的经典,而是这些作品从各个方面映射了杉本拓的音乐创作理念,以及这些年里“杉本拓宇宙”的历史变迁脉络。纵览全书,可以清晰感受到杉本拓在2011年前后的兴趣分野。在2011年之前,他的作曲总是有大段的空白,或是使用单一的音符与声音(提琴的长音,军鼓的敲击,三个人的念白……);在2011年之后,纯律与泛音成为他的音乐中的更多主题要素,解说文本中总是有大篇章的数学计算(计算乐器的泛音列),其实是不容易阅读的(翻译软件也要背锅),但其实这个时期的音乐似乎却变得更动听了,似乎还有了旋律。
然而自始至终的,是发挥到极致的“音乐减法”。在某一个篇章他提到说,他希望在一个作品里只探讨一个主题,而把其他的元素都拿掉。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光剑》:乐手打开光剑玩具的开关(就是《星球大战》的那个!),等玩具发出声音自动结束,然后一段无声的等待。然后是下一轮的重复。玩具的声音是演奏者无法控制的,乐手的演奏只是去选择“无声”的时间。共有六个“无声”的时间长度,乐手自由选择其顺序。这个作品的首演是2008年,和宇波拓。

另有一个作曲是《军鼓》。乐手选择矩阵中的一个点,开始敲击军鼓。最内环是每分钟60次(每秒一次),最外环是每分钟10次(每6秒一次)。圆圈中的数字为敲击军鼓的位置,1是中心,4是靠近边缘。乐手可以在一个点(例如G4)重复任意的时间,然后移动到相邻的点(F3, G3, H3, F4, H4, F5, G5, H5)。似乎这是一个可以永远进行下去的作品。

《军鼓》是2011年的作品。2021年他将这个作曲升级迭代了一下成为《军鼓+》,在燥眠夜发行了磁带(详情在这里)。军鼓的独奏者依然是同一位乐手,池田武史,一个奇怪的朋克乐队的core of bells的成员。
书中收录的作曲只是杉本拓作品的冰山一角。尽管书中的很多作品已经出版了CD,但也有很多的作品仅仅只是在现场表演过,或许由于没有很好的记录,所以没有被出版,不过在书里杉本拓给它们保留了一席之地。作为一位冷门音乐人,他的作曲常常只会被表演一次(甚至,会被音乐人拒绝表演,可能是因为它们太过于“简单”吧)。此外他还有很多的作品没有被表演过。
这本书的截稿时间是2016年。在那之后杉本拓又有了更多的作品。2019年,杉本拓弄了一个自己的bandcamp,经常更新,大多数都是在户外的录音。有时候他也会把一些slub music(他自己的厂牌)的老的录音也发上来。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杉本拓的作曲所倚赖的知识体系其实是在不断扩张的。他总是在看书学习新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音乐中。比较明显的就是纯律,在书中他提到说,在他2002年演奏Radu Malfatti的一个作曲时,完全不明白要怎样演奏乐谱中的“吉他的第6泛音”,在之后他开始对这件事产生了兴趣。有时候我们在谈论一位有名的人时,总是会把TA限定在某一个时刻——经典之作的年代,或是著作等身的年代,却忽视了那些经典作品的创作者也是年轻人,或者面前的这个著作等身学识渊博的人也曾犹豫踌躇缺乏自信。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虽然有时候阅读的是一些很枯燥的内容——要去看五线谱,要做数学计算,要回忆一些声音理论知识——但是对于杉本拓的乐迷(我)来说,阅读真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书中提到的很多作品我都听过(然而又回忆不真切了)甚至演过,却始终云里雾里,而今终于会有一些读罢恍然开悟之感。即便说是醍醐灌顶也不为过吧。另外,那些和他相关的支线项目,例如和宇波拓的“天狗与狐狸”,和池田若菜、池田阳子、大藏雅彦、内藤彩的“水道桥室内乐团”,“实验音乐演奏会”(详情可见这篇),摇滚乐队Shimokitazawa Function,和佐伯美波的“Songs”,在这本书里均有提及,也讲了很多和这些老朋友新朋友的趣事,这些段落当成随笔或者朋友圈小段子来看都是不错的效果。甚至,他还非常喜欢打麻将,喜欢能剧,并把麻将与能剧的元素应用到自己的作曲创作中(尽管他的方式与效果都与灵感来源极度“脱臼”,这是他非常自豪的一点)。作为杉本拓的乐迷,这些支线剧情都是让人会心一笑的时刻。
附:一些乐谱。挑选了一些比较容易讲解的。


aka to ao (2006)
用弓演奏的竖琴和日本笙的二重奏。只演奏一个音,沉默与演奏交替进行。
总长度18分钟的曲子,每一个格子是6秒,平均分为三个段落。对于一件乐器,每一个段落里,演奏的时间和沉默的时间是1:2,然而在第一个段落里乐器的演奏时间是按6秒为单位排列,第二部分是12秒,第三部分是24秒。听起来演奏的声音在变长,但不太能清晰感受到变化的规律。
如何确定这种随机的时间分布?比较经典的方式是扔骰子(例如1、2点为演奏,3-6点为沉默),但骰子其实没有办法做到完美的1:2概率。当然可以写一个程序来生成一段数列,但这个超出了杉本拓的能力。最终他使用的方式是准备了60张卡片,写字和无字的比例为1:2。在第一段落使用了全部的卡片,第二段落。用了30张卡片,第三段路用了15张卡片。


Shiisanputo(2007)
十三不靠。杉本拓是麻将迷,曾经沉迷于玩网络麻将。尽管花了很多时间但还是想能把麻将的元素应用到音乐中。最终的做法是:
记录了自己一段时间玩网络麻将的排名情况(1,2,3,4)。
将这个数列应用在4拍子的打击乐作品中。每小节只敲一拍(上面的五线谱的第一行是 2 4 3 3 2 3)。
虽然这个结果其实和麻将游戏本身的规则没有任何关系,但杉本拓提到了一个冷幽默。如果他是一个麻将高手,那这个曲子就都会在第一拍;如果他玩的很差,那就总是第四拍。

December 11, 2011
给能发出持续声音的乐器的作品。这个作品只关注于声音的音量,从超级弱(pppp)到很弱(pp)。演奏时空间全黑,留一道门缝。杉本拓控制门缝。乐手根据门缝的宽窄来进行音量的变化。音高随意。这个作品的演奏者是池田阳子(中提琴)。


D minor / Bb major (2011-2012)
和Michael Pisaro的合作曲目。十六个乐手演奏。每人两段演奏,在这个图表里标记了每人的演奏时间。每人都有自己的乐谱。

For castanets(2014)
绝对无技巧但绝对令人崩溃的作曲。2019年我们在北京和杉本拓演了其中的一个变体,这是另一种(二重奏版本)。
两个人演奏响板,每次演奏一下,一次1-3块(图中上下的数字,圆点是不需要敲到)。然后是心中数秒阶段(例如,55秒)。一个人感觉时间到了就去敲击响板,与此同时另一人需马上跟上演奏,哪怕他并没有数到这个时间。
心中默数144秒绝对是让人崩溃的演奏(尽管什么声音也没有发出来)。于此同时,如何一次演奏三块响板也是一种对乐手的考验。
尽管使用了西班牙弗拉门戈的乐器,但这个作曲的灵感来源是能剧。

solo for guitar 2 (2016)
选了最简单的一个纯律曲目来分享一下。
需要对吉他进行换弦,重新定弦。6弦处使用G弦做基音,1弦是纯五度的D,其余的弦是按照一些纯律比例进行调音。
演奏的内容只是12品处的第一泛音。圈中数字代表是几弦。

Three speakers(2007)
最后分享的是这个。是三个扬声器吗?不对,是三个说话的人。
杉本拓挑选了一些句子,由三个人来读。来源驳杂。哲学书,德语教程,科幻小说,漫画……也有他自己写的。乐谱里标记了朗读者的开始时间与朗读素材。
很多人声作品都是和人声技巧或者人声语调有关,但这个作品是关于朗读的内容。就是平常的读书的声音,没有表情与起伏。不懂日语的话真的没有办法欣赏啊。然而我有这张CD,好像是当“三个扬声器”买的…… 希望可以早日出现日语语音直接翻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