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高嘉丰,住在纽约。去年他开设了一个新的磁带厂牌:muted portraits(无声肖像)。
首批出品有三种:上海的即兴吉他手卖卖、北京/青岛的萨克斯手李增辉、台湾跨界钢琴手李世扬。但你不会听到他们本人的演奏。连一点音乐都没有。全是别人在谈论他们的音乐。也就是说,高嘉丰约来一首作品,就到处给人听,隐去作者名字,请人谈谈听后感,形式包括见面聊天、电话聊天、微信语音,还有托别人代为采访。
卖卖那首,就是吉他即兴,标题叫《墙》。李增辉那首,据说是用电脑软件做的采样拼贴。李世扬的民乐组合得过金曲奖,他的独奏是学院派自由即兴。这些都不重要,只是些引子。人们怎样听音乐,怎样谈论音乐,才是这些磁带的重点。
或者也不是重点。因为我是当田野录音来听的。尽管受访者全是华人,但我觉得,即使是说因纽特语也没关系,一样可以发笑(比如听一个台北喷子东拉西扯吹牛逼),或者发呆(比如听一个大理主妇的小孩在房间里出没)。不同的背景杂音(,不同的录音特质(媒介就是信息),然后是不同的口音、性格、流行的词语,口头禅,那些无法翻译,也不需要理解的,身体的摩擦,含糊和暧昧,电影一样的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片段……甚至有一种顺水推舟的戏剧性。不是高于生活的那种,是更低的,低到可以躺下。
说是高嘉丰自己的作品也没问题。他自己的表演,就擅长说话,讲故事,也策划。但其中最妙的,是小小的矛盾:这是谈论录音的录音啊。这也是被人类反射着的人类啊。而他本人,也总是悄悄出现在自己的作品里面,一个配角,一个药引子,一个开关,就像希区柯克总是扮演一个路人甲,在影片关键处打个酱油。
这不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声音艺术吗。贝克特也这么干过呢。还有伟大的自反性,20世纪中期以来激进艺术的核心。“这是向背景跋涉的艺术”,阿兰·巴迪欧肯定已经在哪本书的脚注里提到过了。
撒把芥末淘宝店有售,仅剩李增辉、李世扬两款。用收藏来影响艺术史进程的机会到了。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