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驻留的时候,我向 adam 公司借了几只监听音箱,其中有一对7寸的,就放在客厅,对着沙发。不用忙的话,我可以坐在那里喝两三个小时的茶,听两三张唱片。一边听,一边读唱片封套和内页的文字,查字典,搜索。
我就想写写在柏林听的唱片。
一直也没有写。主要是不知道写给谁看,可能根本没有人想看,也没有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愿意发表这样的东西。然而到现在还想写。而且也不只是想写在柏林听的唱片了。还有之前和之后,在北京听的唱片。那么干脆还是写吧。
就当它是一个专栏吧。叫做“可能不是音乐”。
我听的音乐很杂,现在就只想写其中的一部分。那些在最近几年里给我最多感动,也给我激励的东西。但它们可能真的不是音乐。它们是什么,我并不是非常在乎。而且这样说的话,很多人可能会原谅我。不然又要吵架了。
我不想说这是些前卫音乐,实验音乐,声音艺术什么的。毕竟很多人挂着这样的头衔,我不应该去当裁判,说这个是,那个不是。至少不在这里吧。
20年前,我写的那些音乐,大多数是市面上找不到的。文字也就有了机会去独立。现在呢,大多数也不大好找,但总算还有网络,像是 ubu,或者 youtube。但很多人其实是懒得找,或者懒得翻墙、查字典。那么随缘吧。其实,20年前我写的,很多人也说了,那个不是音乐。如此说来,还真是一点没变呢。
顺便说一句,我有时候会去下载,但从来不用市面上的在线音频网站。这些孙子并不会给艺术家一分钱。去你妈的传播好音乐。去你妈的信息共享。
然后,很自然地,应该只写实体唱片。但我现在想到了几个作品,像是去年 francisco lópez 的“untitle #337”,这个是 16kbps / 16-bit 的“超低品质”文件,发行方式是作者直接用邮件附件的形式,发给1000个人。然后是钟敏杰的网站“经典的树”,是摄影、短句(标题)和田野录音结合起来的作品,不支持手机,只能用电脑看和听。
我并不是唱片收藏家。尤其不迷恋黑胶。很多音乐并不适合黑胶,很多具象音乐,音量极小的音乐,强调数字特性的音乐,包括一些非常清晰和犀利的噪音。还有那些长度超过20几分钟,又不好断开的作品。但是归根结底,我逮到什么听什么,包括 mp3。
但是在这个专栏里,我还是只写实体唱片吧。
最后,要说明一下,绝对不是“你一生中要听的100张唱片”,或者“这个领域最重要的50件作品”,也不会在某个艺术家的作品中,挑选最有价值的那几个。我没有这样的能力,并且希望能够摆脱这样的能力。如果你碰巧读到了这个专栏,那么也请不要把我当作一个鉴赏家和评论家,我只是个乐迷,不负责带你去任何地方。
好。
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