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赫兹:约十位来自墨西哥的概念艺术家

《20赫兹》是日本Multipletap音乐节办的一份网络杂志,英日双语,2016年问世。本文由《20赫兹》授权翻译发表。)

名单由Gerardo Alejos挑选
翻译:周巧
编辑:黄山
校对:黄山、罗万象

J. Bennett: 开场曲“Human”(来自Celtic Frost乐队首张专辑“Morbid Tales”)是在进录音棚之前就酝酿好的吗?
Martin Eric Ain: 是的,进录音棚之前就想好了——我们想无限循环一段尖叫,还想用它来做现场表演的开头。正常人类的叫声不可能持续那么长,所以我们循环播放,让它听起来像是来自地狱的、因持久疼痛而发出的尖叫。
Tom G. Warrior: 我们虽然讨论过,但毕竟当时还是外行,根本不知道怎么实现。我们跟(著名制作人)Horst(Müller)说了我们的想法,他提了实施方案。不过我们只有6天来完成所有事。如果有一件事失败了,我们也许就会超支或得拍屁股走人。回想起来,“Human”或 “Danse Macabre”这样的曲目按我们的想法做出来,真是一个奇迹。你知道吗,有些部分是不可能排练的,不知道在那几天里我们究竟是怎么办到的,特别是当时我们完全没有经验。不过其中一个有益的做法Celtic Frost保持至今:Martin和我总是将一些乐曲的细部用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甚至都不用碰乐器。

——摘自《贵金属:<分贝>杂志呈现25首极端金属杰作背后的故事》(Precious Metal: Decibel Presents the Stories Behind 25Extreme Metal Masterpieces)一书,Albert Mudrian编撰(2009)

当一个艺术家采用概念艺术形式进行创作,意味着所有的计划和决定都已提前完成,执行不是重点,概念本身成为生产艺术的机器。
——摘自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论概念艺术》(Paragraphs on Conceptual Art)一文(1967)

(上为引文,以下为正文)

何为概念艺术家?索尔·勒维特接着讲道,首先,想法或观点成为概念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方面。因此概念艺术家指的是那些与想法,而非与具体的原则、形式或媒介打交道的艺术家。

尽管这些定义都很直白,我仍然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将概念艺术家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区别开来,而这些传统艺术家的作品同样是基于某种观念而创作的。考察一张概念专辑与一张普通专辑的区别能够帮助我理解上述两种艺术家之间的不同。

通常来说,一张音乐唱片是多首歌曲(曲目)的集合,有演唱者及伴奏者(乐队)。由于曲子之间不一定有关联,整张专辑背后也很难有统一的观念或主题。直到上世纪50年代,弗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专辑Like In the Wee Small Hours及Sings for Only the Lonely and No OneCares)和强尼·卡什(JohnnyCash)(专辑Songs of our Soil、Bitter Tears and Blood和Sweat and Tears)二人发行了一系列关于孤独、心痛、死亡及绝望等主题的唱片。

随后,60年代和70年代,在沙滩男孩(The Beach Boys)和谁人乐队(The Who)发行了“Pet Sounds”、“Tommy”和“Quadrophenia”等经典之后,“概念专辑”这一说法普遍被乐迷所接受。

到了80和90年代,正如开篇提到的Celtic Frost乐队所做的那样,整个音乐类型差不多基于一个想法,比如死亡金属、厄运金属、黑金属和其他亚类型。一个乐队的方方面面,比如名字、标志、服饰、专辑封面、曲名及歌词都依据一个统一的观念。

但是,容许我跑题。我在这里向亲爱的日本读者强烈推荐约十个来自墨西哥的概念艺术家,在我看来,他们符合上述对概念艺术家的描述,其作品也值得细细玩味。

1. 泰瑞莎·马格勒斯(Teresa Margolles),视觉艺术家

近期一本展览画册中提到,马格勒斯的作品“通过雕塑介入和行为表演来审视死亡机制,本人接受过法医学训练并在太平间工作过。”她于上世纪90年代创办了Grupo SEMEFO(Servicio Médico Forense的缩写,意为“法医学服务”),一个利用从太平间走私或贿赂而来的人体部件、尸液及尸衣进行创作的艺术联盟。该组织令她声名鹊起。他们这样做并非为了哗众取众,而是为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死亡提供了一条审美路径,并就当代墨西哥社会的暴力现状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她的个人作品包括染上鲜血的床单制成的装置“毒品信息”(Narco-Messages),布满弹孔的“射击墙壁”(Shot Wall),用洗刷过尸体的水吹肥皂泡的“在空中”(In the Air),或将洗尸水消毒后灌入烟雾器穿过展厅的“喷雾器”(Vaporization),让参观者戴上耳机聆听尸检过程的“太平间之声”(Sounds of the Morgue)或暴力死亡场面的录音在墙壁间回荡的“死亡之声”(Sounds of Death)。很少有墨西哥艺术家如此尖刻地探索物质性与死亡机制。

2. 马里奥·贝亚汀(Mario Bellatín),作家

被称作“热衷于制造困惑的魔术师”,马里奥·贝亚汀生而独臂,他通常代之以一个弯钩。日本读者或许会喜欢他流动的颠覆性行文风格,他也是墨西哥作家中最迷日本的。他最成功的的小说是一位并不存在的长着巨大鼻子的日本作家的伪传记《永冈志树:虚构的鼻子》(Shiki Nagaoka: A Nose for Fiction)。他也曾为三岛由纪夫写过伪传记,以他的自杀为开头,继而成为一场斩首仪式的对象,据此引入一个悖论:“一部关于一个人死后生活的传记会是什么样呢?”不过他后启示录般的短篇《美容院》(Beauty Salon)或许是他迄今最优秀的作品。一位墨西哥城的同性恋异装癖美发师在一场神秘的瘟疫过后出乎意料地成为了英雄,他把自己的美容院变成垂死之人的收容所。

3. 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Gabriel Orozco),视觉艺术家

奥罗斯科被意大利策展人弗朗切斯科·博纳米(Francesco Bonami)称作“上世纪90年代,抑或未来十年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他在墨西哥视觉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其促成的概念主义转向,毋庸置疑地支持了亚伯拉罕·克鲁兹威力戈斯(Abraham Cruzvillegas)和加布里埃尔·库里(Gabriel Kuri)等艺术家的事业。加布里埃尔·库里在墨西哥城的Kurimanzutto画廊是全国首先展出概念艺术的画廊。奥罗斯科的代表作包括在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上放置的“空鞋盒”(Empty Shoebox),1998年(实为1997年,译者注)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展出的“黑风筝”(Black Kites) 是被棋盘格纹路覆盖的人类头骨,以及在一个展览空间内悬挂几百条床单长达数月,收集灰尘、毛发及微粒等等,“积累人类出席而留下的残余物”的装置“门楣”(Lintels)。

4. 艾瑞尔·古奇克(Ariel Guzik),声音艺术家

原本是个生猛的自由爵士次中音萨克斯即兴乐手,古奇克于上世纪80年代转向田野录音和声音艺术领域,特别是录制下加利福尼亚海域(墨西哥西北部)鲸类的声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设计了一个叫做“Plasmath Mirror”的仪器,用以探测人耳不能察觉的细微振动引起的声音,如脑电波、太阳光线和植物生长的声音。进入21世纪后,他又发明了一个叫“Nereida”的仪器,一个探测仪兼共振发生器,用于同鲸及海豚交流。作为墨西哥“自然表达与共振研究实验室”(Nature Expression andResonance Research Laboratory)的创始人,他致力于“将共振现象、力学、电力和磁力作为机械发明的基础,以音乐为媒介为自然发声”。他近期一个作品是“Cordiox”,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首展,外形似一台文艺复兴时期的老机械,四米高,一个石英缸起到巨型鼓膜的作用与三架巨大的竖琴相连,将环境中微小的扰动转化为声音。古奇克绝对是个独一无二的创造者。

5. 塔妮娅·坎迪亚尼(Tania Candiani),视觉艺术家

坎迪亚尼是个一直对各种废弃物件感兴趣的混合媒体艺术家。她也对织物及其制造过程有兴趣。她最有趣的作品之一,“Zanfona Telar” (手摇风琴织布机),是在一台木质的用于编织布匹和挂毯的旧织布机上安装能随织布机运动而发出真切嗡嗡声的琴弦,将织布机改装成了手摇风琴。2012年她在墨西哥城另一个最早涉足当代艺术的空间Laboratorio Arte Alameda的展览“声学环境中的五个变量及一次暂停”中有一件作品“风琴”(Organ),将一架风琴改成了一台巨型打字机,输入西班牙语中最常用的1000个音节并分成八度音阶。上述展览中还有一件作品“刺绣机”(Embroiderer),创造了一台能够接收参观者的窃窃私语并用刺绣的方式传送至加密声音发射器的机器,首先将声音传送到一台音频/文字处理器,然后将转换后的文字以加密字符的形式绣出来。

6. 卡洛斯·雷加达斯(Carlos Reygadas),导演

或许是这份名单上最具知名度的艺术家,自标题引人遐想的电影Japón(《日本》,2002)开始,四部影片过后,雷加达斯已跻身拉美最受赞誉的导演之列。2005年的《天堂之战》(Battles in Heaven)中由非职业演员(普通人)出演的露骨而真实的性爱场面广受争议。2007年,他的第三部也是最成功的影片《寂静之光》(Silent Light)为他拿下了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影片讲述了墨西哥奇瓦瓦州一个门诺教派社区一名已婚男人的婚外情,故事令人动容。影片中人物说的是低地德语,令人不由思索如何定义墨西哥人的问题。最近一部电影《光之后》(Post-Tenebras Lux)虽被媒体误解和抨击,却为他赢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部表现主义影片在童年与成年、梦境和幻想、现实与过往之间穿梭,与加斯帕·诺(GasparNoé)和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Weerasethakal)的部分作品有着共通的精神内核。他同时也是墨西哥新锐青年导演阿玛特·艾斯卡兰特(AmatEscalante)首部电影的联合制片人。

7.罗德斯·科贝特(Lourdes Grobet),摄影师
爱尔维拉·桑塔玛利亚(Elvira Santamaría),行为艺术家

我把科贝特视作观念艺术家似乎有些牵强,这么做是因为她拍摄的肖像着力展现墨西哥“自由式摔角”运动员不同寻常的一面。她或许是唯一(至少在墨西哥)一个不将镜头对准刻意安排的身体碰撞等摔角运动的暴力面,而是专门拍摄摔角选手戴着怪异的面具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刻,这立刻让人思索墨西哥摔角手私人生活与公共形象间的反差。在她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摄影作品“拉·波利由萨和她的儿子”(La Briosa and Her Son)中我们看到,一个头戴面具的女性摔角手在用奶瓶给她的婴儿喂奶。桑塔玛利亚则是墨西哥最著名的行为艺术家,她以行为和公共干预作品为象征性手段,就政治和社会议题引发讨论。在2007年的作品《日常话语进行中》(Everyday Life Words in Progress)中,她连续一周每天在繁忙街道的一个画廊内,以两份不同报纸当日刊登的内容为启发,进行行为和装置创作。人们可以从窗外观看,也可以进入画廊与她互动。

8. 吉尔伯托·埃斯帕扎(Gilberto Esparza),视觉艺术家

埃斯帕扎是专门利用回收而来的日用电子产品,将日常环境转化为互动声音或光源信号的混合媒体艺术家。在2007年的作品“都市寄生虫”(Urban Parasites)中,他用废弃电子产品上的PVC、铝和电路板制造了一批小型机器人,代表城市成堆废弃物中存在的超现实主义小型动物或昆虫(寄生虫)。他最著名的作品是2010年的“游牧植物”(Nomadic Plants):他创造的另一个机器人是植物和有机体生长的载体,当机器人体内的生物需要养分时,程序会指导机器人自动到受污染的河流中取水,用微生物燃料电池净化后供给植物。他最近的一个作品“自动光合植物”(Autophotosynthetic Plants)(2013-2014)创造了一个半生物半电子的杂合有机体,它以污水中的微生物为食并释放光线和声音,因此也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9. 亚伯拉罕·克鲁兹威力戈斯(Abraham Cruzvillegas),视觉艺术家

除去更有名的加布里埃尔·奥罗斯科(Gabriel Orozco),克鲁兹威力戈斯也许是这份名单上最名副其实的“概念主义者”。他是墨西哥艺术家中利用现成品和常见材料进行创作的高手,他用“围巾、水果、动物粪便和手工制品创造一种民间审美范式”。他仍在继续的系列作品Autoconstrucción(自行建造或装配)中包含一些他迄今最有趣的DIY成果,比如由现成自行车部件、木块、车载音响、镜子和投影机组装而成的改装车。他的DIY经历与在墨西哥城山区阿胡斯科地区度过的童年有关。他的父母花了多年时间,在物质缺乏的情况下就地取材,即兴建造了他们的住房。

10. 艾力拜托·耶佩兹 / 列奥纳多·达·扬德拉(Heriberto Yépez/Leonardo daJandra),作家

耶佩兹和达·扬德拉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作家,但有一点共通之处,他们是墨西哥当代作家中对哲学最感兴趣的两位,多少有点鹤立鸡群。耶佩兹是墨西哥最优秀的青年散文家之一,师从霍斯特·马太·凯拉(Horst Matthai Quelle),一位支持无政府主义和前苏格拉底哲学的德国流亡者,无政府主义者。达·扬德拉拥有数学哲学博士学位,与他的女友一道被视作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弃绝现代文明,到瓦哈卡州海边没有通电的小木屋隐居,并为当地成为保护区做出了贡献。在被瓦哈卡州政府赶出自然保护区后,他搬到瓦哈卡市,重新开始了公共生活。他参与创办工作坊、教学、与年轻艺术家一同工作。他2011年出版的小说《反乌托邦》(Distopía)跟贝亚汀(Bellatín)的《美容院》(Beauty Salon)一样,是21世纪最令人钦羡的后启示录文学。让人想起维勒贝克(Houellebecq)《一个岛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y of an Island)以及J. G. 巴拉德(J.G. Ballard)的作品。耶佩兹的作品更加多样,既有实验小说,如《A.B.U.R.T.O.》,以虚构的手法探索了被控刺杀墨西哥总统候选人路易斯·多纳尔多·科洛西奥(Luis Donaldo Colosio)的刺客的心理状态(该候选人于上世纪90年代在耶佩兹的故乡蒂华纳遇刺);也有明晰地论述北墨西哥“毒枭文学运动”、著名作家胡安·鲁尔福(Juan Rulfo)、瓦哈卡萨满玛利亚·萨比娜(María Sabina)的口语诗歌的文章。